《中国国防报》刊登了一篇名为《我的军训初体验》的文章,该文由清华新生才女武亦姝所写,记录了她在清华军训时期的所见所闻,表达了她在此期间的所思所想。
该文章说不上是大作,也当不了范文。说不上大作,是因为只有短短的700余字,而且里面也没有让人需要特别理解的思想;当不了范文,是因为她的这篇军训感想或随笔显然不是教学当中主流的感想写法。但是,它确实是一篇极为优秀的军训随笔,值得我们去好好品读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以下是文章原文:
还没见过凌晨三点的上海呢,先见了凌晨三点的北京。军训夜间拉练休息时,我心里这么想着。北京的河道和路一样直铺开很远,四平八稳。头顶的星星比上海多,和水一样安静。都说夏夜适合聊天,坐在背包上,我觉得北京也在悄声和我说话。适应北京并不容易,偶尔还是会想念麻酱馄饨和豆芽菜浇头的冷面,想上海有点湿润的天和回家时间。即便如此,我仍会明显地意识到,我将要在北京打开的,是很广阔的未来。军训作为这途中的第一课,会在未来的我的脑海里占据多大的分量现在无从知晓,但我在努力体验它、适应它,以免留下遗憾。我告诉自己不要觉得苦觉得累,一定要坚持,学会去享受。但后来我发现,当烈日当头,腿脚酸疼而不得片刻休息的时候,“享受”二字早就不知被遗忘到了哪个角落,倒是偶尔拂面的清风让人心怀感激。用不协调的肢体与军体拳“斗争”的时候更未想起“享受”二字,但在这天夜晚的东操场,听到少年的吉他与歌,胸中忽地涌起“世界真美好”的感慨。那时我开始明白,辛苦与享受相伴而生,前者锻炼我感知后者的敏锐,一同激发起某种平日里未有的奇异可爱的情感。它们就这样发生,我盘着腿坐在操场上,看星星,等它来。写到这儿我忽然很兴奋,在最好的年纪和清华园有这样的一场相遇,在军训纪律的规定下,接连见证了它夏日的多个清晨和夜晚,也算是初次见面最相宜的方式。拉练走完18公里,我又兴奋地跑到宿舍楼下去看日出。未见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样子,我就坐在椅子上看天空一点一点亮起来。当时与现在都不知该说什么,只觉得真好。这会儿教官结的小草环叶子几乎已经干了,但我还舍不得扔。我又发现这广大的未来正慢慢溶解在身边的日常中,齐步正步的号令里,慢慢舒展开大学生活的五味,从一只小草环带来的惊喜开始。
(文章来源于中国国防报)
乍一看文章好像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,没有大手笔,无经典引用,无豪言壮语,记录的好似军训时的流水账,不过是中学生的一般水平。所以有人认为是武亦姝的明星光环的原因,文章才被大众所追捧,才上了报纸。可是,当我们把它当做一般学生所写的细细来看,这种“光环论”似乎也站不住脚,这篇文章出彩的地方其实很多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文章的大体叙事很流畅,她首先从北京和上海的不同点出发,阐述了自己来到北京的一些印象和感受,然后才切入到主题“军训”,继而延伸探讨了对“辛苦”和“享受”的辩证思考,然后由教官的给的“小叶草环”抒发自己对于军训的情感——“不舍”。而且,这篇随想文字浅显,内容详实,主题鲜明,情感饱满,是一篇很优秀的作文。
但真正出彩的我认为除了上述形式上优秀之外,这篇文章“真实”才构建了文章的灵魂。很多孩子写“活动感想”都不知从何写起,总觉得活动很平常,表达观点、抒发感情对于他们很难,比如写“军训感想”,千篇一律的锻炼体质、遵守纪律,或者说一些没有感情、毫无根据的话来充字数。“军训感想”肯定逃不脱军训的苦累对人的锻炼,但是干巴巴的讲出来很难让自己的文章“上档次”,但是武亦姝的处理方式却非常好,她把自己当时在军训时受累受苦时的想法还原在文章中,再接上她对于“享受”和“辛苦”的思考,现实的真实让她表达的一些思考和感受更为鲜明,让读者更有代入感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所以,孩子写感想一类的文章时,应教导他忠于真实,善于陈述自己的心理活动,这样,文章表达的的主题和思想才能更加地鲜明,文章才有生命力。